(通讯员 徐秋云)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最为常用的剂型,且多由患者自行煎煮。因此,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是保证中药疗效的重要条件;其中,用水与火候的掌握更是煎药的关键。
下面将分别从煎药器具、用水、火候及特殊药物煎煮方法等几方面来具体介绍中药的煎服方法。
(一)煎药器皿
首选化学性质稳定、导热均匀、保温性良好的陶瓷器皿,如砂锅、陶罐;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。煎药器皿一般不选用铁、铜、铝等金属器具,因为这些金属可能会和药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,从而影响药效。
(二)煎药用水
煎药用水以无污染的井水及长流活水为最佳,现在生活中则多以自来水为主。一般来说,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。但还是要选择洁净澄清,含矿物质及杂质少的水。
加水多少也是煎好药的重要一环。加水量的掌握,原则上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、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来确定。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,液面淹没过饮片约1—2厘米为宜。根据药物煎煮时间不同,可适当调整水量。
煎煮之前多数药物应用冷水浸泡。一般药物可浸泡20~30分钟,以种子、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。夏天气温高,浸泡时间可适当减短,以免腐败变质。
(三)火候及煎煮次数
一般药物宜先武火后文火,即大火煮沸,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,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。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,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,改用文火维持10~15分钟即可。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、骨角类、贝壳类、甲壳类药及补益药,一般武火煮沸后用文火久煎,以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。
为了充分利用药材,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。普通常规药物煎煮两次即可,贵重及补益类药品可煎煮三次,避免浪费。
(四)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
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,但部分药物不同配方情况下有些特殊处理。常用的特殊煎药法有先煎、后下、包煎、另煎、烊化、冲服等。
1.先煎:即打碎先煎30分钟到1小时不等,然后与其他药物同煎。
2.后下:药物煎成出锅前10~15分钟时放入。
3.包煎:有些药物煎煮时易漂浮在药液面上,或成糊状,煎煮时容易粘锅、糊化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。
5.烊化:胶类药物,如阿胶、龟胶、鹿胶等,宜另行烊化,再与其他药汁兑服。
6.冲服:一些粉末状或液状类药物,如芒硝、竹沥、三七粉等药,可用煎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。
编辑:医疗部
审核:刘晓玲